今天是

关于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推动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开展,促进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区人大常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安排,常委会组成调查组于8月下旬,先后深入内官营、石峡湾等10乡镇,通过听取汇报、现场(入户)察看、座谈讨论等方式,对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近年来,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拆危治乱”、农村改厕、全域无垃圾治理,等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全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提升,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观,群众出行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高度重视,紧盯目标安排部署。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和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来抓,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了《安定区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重点任务的实施意见》《安定区拆危治乱“百日行动”方案》等,召开环境整治工作宣传动员会、推进会,构建起了区、乡、村、社四级环境卫生管理网格,紧扣目标、突出重点、集中用力,细化措施,保障了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有序推进,为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聚焦短板,重点任务有序推进。一是全面推进“垃圾革命”。以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为抓手,定期不定期对街道市场、主干道沿线、田间地头及河道内的生产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清理。建立农村垃圾网格化收集体系,乡镇中心垃圾中转站相继建成,为村社路口投放配备垃圾箱、垃圾筒,推广运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四级垃圾清运模式,村部、镇区生活垃圾基本得到及时清运。二是稳步推进“厕所革命”。立足乡村实际条件,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的原则,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梯次推进农村改厕及厕所粪污治理,全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37%。三是统筹推进“风貌革命”。坚持把村庄风貌改造作为消除“视觉贫困”、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结合人居环境整治“百日行动”,以209个“清洁村庄”创建为重点,以实现“五净”为目标,扎实开展“五拆”“五治”专项整治行动,对全区农村环境卫生问题进行大起底、大清理,大部分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得到改观。同时以绿化、美化提升乡村颜值,全区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面貌有了改善和提升。

  (三)注重宣传,动员全民合力推进。充分利用电视台、微信公众平台、乡村大喇叭和乡、村干部入社、入户宣传发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落实“一户一宅”“占新腾旧”、宅基地复垦复绿补助等相关政策,抓宣传造氛围,动员全民关心、支持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让讲文明、讲卫生成为群众日常生活新常态。并通过“美丽庭院”评比、“巾帼家庭积分超市”评比等,积极探索村庄保洁、革除陋习的管理办法,健康文明、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四)多措并举,强化督查推动落实。为了加快推进全区农村改厕和村庄清洁行动工作,区上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全力保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同时,为深入推进拆违治乱“百日行动”等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工作,区上成立专项督查组,先后开展三轮巡回式督查,建立督查情况“红黑榜”“曝光台”,及时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和特色做法,公开曝光消极应付、进展缓慢等现象和问题,形成良好工作氛围,各项整治工作有序推进。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整治覆盖面还不够广。工作中还存在重点线整治,轻面上扩展,整体环境面貌彻底改观仍需久久为功。受不良习惯和落后观念影响,很多村民随地乱丢垃圾习以为常,柴草乱堆,建筑、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农户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视觉贫困”和卫生死角的现象依然存在。个别村庄卫生保洁工作不到位,面上垃圾堆放时间较长,清运不够及时,“脏乱差”问题在部分偏远村庄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仍不容忽视,垃圾终端无害化、废旧农膜、粪污和尾菜资源化、农药使用标准化的困难困惑依然突出。

  (二)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到位。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主力军依然是公益性岗位人员,大多数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消极观望,不主动作为,不同程度存在“干部干、群众看”“上边热、下边冷”的现象,教育引导的任务依然艰巨。  

  (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受自然条件影响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制约,由于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部分村社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源、力量配置方面依然薄弱,基础建设投资、环境整治、后期管理维护等方面主要还依靠政府。部分区域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滞后,垃圾箱、垃圾池、转运车辆配套设施不足,满足不了现实需求。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排水排污管网、农村改厕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多数项目只预算初建投资,后续运行、维护、管理所需经费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四)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机制主体不清,责任不明,被动性、应急式突击行动多,长效机制没有建立。环保设施的长效管护运营机制、政府前期投入机制、后续资金保障机制、高效的治理评估机制与监督机制等还有待完善。村庄规划管理中没有建立统一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体系,“十二五”期间相对集中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对排水、排污、绿化等的配套建设还不够到位。

  三、意见建议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推动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要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导战役持续推进。

  (一)强化政府主导,凝聚全民共识。加强对各乡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指导,建立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各职能部门要经常开展督查检查,及时掌握全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情况,确保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一要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利用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宣传报道好典型,好经验,激励先进、曝光问题,鞭策后进,真正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人人关注、全员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浓厚氛围。二要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和村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保障村民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三要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提高农村文明健康意识,鼓励引导群众讲卫生、树新风,摒弃乱扔、乱吐、乱贴等不文明行为,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使优美的生活环境、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坚持规划引领,注重示范带动。学习借鉴浙江等先行地区经验,坚持先易后难、先点后面,明确优先建设的重点村和中心村。加强规划引导,采用适合本地实际的工作路径和技术模式,合理安排整治任务和建设时序,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有条件的村先行示范,打造一批示范样板,及时推广先进经验做法,通过以点带面、示范推动,促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提升。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注重乡土味道,保护乡情美景,不搞一刀切,防止一哄而上和生搬硬套。

  (三)突出重点难点,加强统筹推进。一要按照“五有标准”(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督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垃圾收转运体系,确保全区所有自然村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清运集中处理全覆盖。积极争取项目,科学选定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方式,早日促进项目落地。二要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条件的村庄建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居住比较分散的山区住户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的方式,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处理。三要以户厕改造为主,不断增加有效投入和专项资金补贴,提高广大村民改厕积极性。同时在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加大改水改网力度,为农村厕所改造提升创造条件,解决村民想改不能改的问题。四要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废旧农膜、尾菜、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力度,大力推广绿色有机无公害种植养殖技术,全面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四)健全保障机制,实现长效治理。一是健全资金保障机制。继续加大多渠道筹资力度,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形成“本级财政奖补、上级单位争取、部分投入整合、受益群体自筹、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格局。进一步规范用活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筹资筹劳,通过“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措施,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挖掘社会企业、在外乡贤等资源,争取共建共赢。二是健全考评机制。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靠实属地管理责任,落实部门监管责任,明确保洁人员职责,形成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的工作格局,以考核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久改善。三是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坚持监管结合,逐步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积极探索建立农户付费、村集体补贴、各级财政补助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完善卫生长效保洁制度和垃圾清运监督制度,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持续发挥作用。


移动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