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指导各乡镇(街道)充分依托“人大代表之家”和“人大代表工作室”,依托当地特色产业,最大限度把代表聚集到产业链、作用体现在产业链、职责履行在产业链,实现了发展产业和履职效力的互促共进。市五届人大代表、区十八届人大代表、符家川镇十九届人大代表党春香充分借助这一有效载体,始终坚守人大代表“为农、务农、姓农”初心,广泛实践参与、创新履职方式、积极发挥作用,切实担起了新时代地方人大代表服务“三农”的初心和使命,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追赶发展中贡献了人大代表力量。
一、不忘人大代表初心,带动产业持续发展。当选人大代表以来,党春香大力发扬人大代表“实干”和“为民”品质,带领合作社按照“政府引导、自主创办、诚信经营、示范带动”的发展思路,推动代表小组在产业链组建,代表作用在产业链体现,以服务“三农”、产业带动为目标,集农资商品供应、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农副产品购销、种养殖示范为一体,为当地群众提供农业生产服务和就近务工。同时,按照“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建成现代化蔬菜种植基地、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和牛、羊、鸡养殖基地,通过合作社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特色种养殖和就近务工,切实达到了合作社盈利、群众增收致富的目标。
二、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党春香在不断尝试与突破中做到了“连、提、全、重”四步走,着力构建了功能完备、优质高效的发展体系。“连”,即在种植上连两头。年初抢抓农时,培育适宜当地种植的各类菜苗,种植育苗棚15座,培育各类菜苗472.5万株,主要培育芹菜、西蓝花、竹笋、甘蓝,带动周边240余户蔬菜种植群众,后期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辣椒、绿叶菜、韭菜等反季节蔬菜,按照“日产日销、就近销售”的模式,发往定西蔬菜批发市场进行销售。在临近区域流转土地1220亩,种植马铃薯720亩(其中青薯9号原原种100亩,一级种620亩)进行良种扩繁,为周边群众提供优良籽种,种植玉米500亩用于饲草加工,发展养殖。“提”,即在养殖上提品质。合作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建立放养鸡核心示范区,采取“统一投放鸡苗,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收购销售”的模式,2021年向周边农户投放鸡苗2000只、合作社集中养殖2000只,实现放养鸡销售收入20万元。围绕生态种养殖,2021年12月,建成总投资475.9万元占地23亩的标准化牛、羊养殖基地一处,规划养殖基础母牛200头、基础母羊200只,目前引进基础母牛24头、母羊34只。“全”,即在经营上全链条。按照“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模式,为周边农户提供马铃薯、玉米、小麦、蔬菜等各种籽种、菜苗,销售各类化肥1120吨、地膜100余吨,赊欠资金120余万元,年销售各类农药100余万元。同时,收购各类农产品,年收购大豆1300余吨、玉米630余吨、草籽50余吨,地达菜5吨,为当地农户销售农产品提供了便利。“重”,即在合作上重实效。积极创造就业机会,通过采取“固定员工+季节务工+灵活用工”三种带动模式,充分依托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100万元,提升改造蔬菜大棚20座,为兰星村、秦家岔村年分红6万元,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园项目扶持200万元,改造提升日光温室59座,为凤城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分红48万,为周边427户农户资金入股500万元,年分红25万元,为脱贫户提供稳定就业岗位35个,发放工资96万元,季节务工24人、临时用工累计3600余人,年累计发放工资60多万元。
三、托起人大代表重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凭借着敢作敢为、吃苦耐劳的精神,在2017年当选区妇女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2018年当选省妇女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后,党春香先后连任符家川镇十九届、区十八届、市五届人大代表,也荣获了“甘肃省劳动模范”“全国农村实用技术杰出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她的合作社一路茁壮发展,成为了现有社员427户(其中土地入股社员150户),年产值达1800万元(其中蔬菜、应季水果销售收入达300余万元)的规模大、模式好、善经营的“正规军”合作社,2015年被评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6年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22年合作社被列入中央三部委(省级配套资金)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
回望来时路、奋斗新征程。党春香从下岗职工到产业带头人,从经销农资到创办合作社,就是几十年感恩创新苦干,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切实履行法定义务,真正发挥代表作用,带动周边群众发家致富的真实写照。下一步,她将继续心系群众、脚踏实地,强化履职意识,提升履职能力,及时更新思维、调整思路、适应变化,服务乡村振兴,深化“代表小组在产业链组建,代表作用在产业链体现”工作,不断壮大合作社收入,让合作社带领更多人走得更强、走得更稳、走得更远。